t55p1353

1365年,朱元璋攻克武昌,赏赐常遇春、廖永忠。朱文正有战功而没有封赏,气得放任

1365年,朱元璋攻克武昌,赏赐常遇春、廖永忠。朱文正有战功而没有封赏,气得放任麾下部将抢掠。朱元璋怒火冲天,遣使责骂。 没过多久,朱元璋将朱文正囚禁于桐城,离奇的是,朱文正下狱没多久,就莫名其妙的死了… 朱元璋出身在一个贫苦农家。朱元璋兄弟四个,是在四个不同的地方出生的,一家人像浮萍一样四处漂泊。朱元璋大哥朱重四比他大了整整二十岁,就在朱元璋出生前两个月,朱重四娶了王氏。朱重四后来有了两个孩子,老大夭折,老二就是朱文正。 至正四年,饥荒、瘟疫接踵而至,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,朱元璋的父母和他兄弟们,全都撒手人寰。朱元璋才十五岁,依靠都没了。偌大一个家,只剩下朱元璋和他侄子朱文正。 眼看实在活不下去了,朱元璋的大嫂王氏,也就是朱文正的母亲,带着年幼的儿子回了娘家。朱元璋走投无路,只能当和尚。 谁曾想,寺庙的存粮也吃光了。朱元璋没办法,离开寺庙,拿起破碗四处乞讨。这一讨饭,就是整整三年。 至正十二年,朱元璋加入了郭子兴的义军。至正十四年,他打下滁阳,成了义军里一名大将,手下有不少人马。就在这个时候,王氏听说小叔子出息了,带着儿子朱文正找了过来。差不多同一时间,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也来投奔。 朱元璋写的《御制纪非录》里,留下了他当时见到侄子的真实心情。他写道:“至正正甲年,朕帅师滁阳,守谦之祖母携守谦之父至。时朕只身,举目略无厚薄之亲,虽统人众,于暇中凡有眷属之思,莫不唏嘘而涕泣焉。俄而侄至…分离数年,扰攘中一见,眷属复完,其不胜之喜复何言哉!” 朱文正比朱元璋小四五岁,年纪相仿。朱元璋现在手下有几万兵马,但真正能让他完全信任、有血缘关系的心腹,一个都没有。像徐达、汤和这些后来的功臣,当时和他的关系也还不算特别稳固,更像是并肩作战的伙伴,没有明确的上下级之分。朱文正的到来,正好填补了这个巨大的空白。 此时的朱文正,是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,人很机灵,据说长得还很像朱元璋。他一到军营,朱元璋就特别喜欢,常常把他带在身边,亲自教导行军打仗的本事,连“朱文正”这个名字,都是朱元璋给他起的。无论从感情上,还是从现实上,朱文正的到来都让朱元璋欣喜若狂,立刻把他当成了最亲近的人。 朱文正跟着叔叔南征北战。朱文正也确实很争气,打仗勇敢,有谋略,为朱元璋打江山立下了不少功劳。打下集庆才几个月(至正十六年十月),朱元璋就提拔朱文正当上了“枢密院同佥”。这个官位可不低,和当时朱元璋手下最能打的徐达、汤和等人平起平坐了。 几年后,到了至正二十一年三月,朱元璋把枢密院改成了“大都督府”,直接任命朱文正当了“大都督”。这个职位名义上就是整个军队的主将,总管所有军务。为了给侄子铺路,朱元璋还把原来和他同级别甚至更老资格的将领,像邵荣、徐达、常遇春这些人,调到了中书省,让他们直接听命于自己,不再归大都督府管。从这些安排就能看出,朱元璋对朱文正寄予了多么大的期望。 真正让朱文正名震天下的一战,发生在至正二十三年。当时,朱元璋最大的对手,占据长江中游的“汉王”陈友谅,趁朱元璋主力在别处作战,倾全国之力,带着据说超过六十万大军,气势汹汹地扑向朱元璋的重要据点——洪都城。 守洪都的重任,就落在了朱文正肩上。面对几十倍于己的敌军,朱文正展现了惊人的军事才能和坚韧的意志。他率领部下,硬是顶住了陈友谅大军一波又一波、日夜不停的猛烈进攻,足足坚守了八十五天! 正是这宝贵的两个多月,让朱元璋得以喘息,集结兵力,部署战略。等到朱元璋亲率大军赶到,在鄱阳湖上和陈友谅展开决战,一举将其歼灭。洪都保卫战,可以说是朱元璋夺取天下道路上最关键的一仗,而朱文正,是此战的头号功臣。 然而,就在立下如此不世之功后不久,朱文正的人生却急转直下。没过多少日子,他竟然被朱元璋亲自下令捉拿,有记载说是被鞭打而死,也有说是被囚禁起来郁郁而终。 为什么朱元璋要这么对待自己的亲侄子呢?老朱那年才三十七,正是一个身强力壮、脑子最灵光的时候。谁家当打之年的壮汉,会怕侄子抢自己位置?再者,那会儿仗还没打完呢!朱元璋正是用人之际。砍掉自己最能打、最亲的侄子兼大将,这不等于自断一条胳膊吗?纯纯的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! 真想收拾他,等将来稳坐江山了,找个“妄议朝政”或者“穿错龙袍”的由头不香吗?老朱收拾功臣那手法,大家又不是没见过。何必非要在创业最吃劲的时候,搞掉这么一员顶梁柱?归根结底,还是朱文正自己踩了雷区。他守洪都立下大功是不假,但封赏没到心理价位,就开始昏头!甚至有人说他去勾搭张士诚!这就不是功过相抵的问题了,这是动摇老朱根本底线的叛变行为。 所以啊,朱元璋这次下狠手,与其说是怕侄子威胁未来(朱标),不如说他是被这种背叛激怒了。这是痛心加愤怒之下的“大义灭亲”,不是提前给儿子“削藩”。朱文正的路,他自己选得太绝,死就死透了。 #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#